| 2025-10-29来源: 艺术中国 |
展览海报 10月12日,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主办,恒邦艺术中心协办的展览“石虎书:他的另一条艺术探索之路”在美术四展厅启幕。展览通过《信天游》《白裳》等代表作,阐释了艺术家石虎“书不在法”的艺术理念,他主动选择让“书”回归其行为与事件的本质,重现艺术“生成”的现场,达成身体与媒介的深度融合。因此,“石虎书”既是一场艺术的展现,更是一份向所有观看者发出的开放性邀请。他的作品使公众直面关于“书”的原始叩问:它究竟是什么?正是这种无法被明确定义、拒绝被最终归类的特质,构成了“石虎书”真正的核心价值。
展览开幕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林书传致辞 林书传主持了本次开幕式。他表示,本次展览以简朴风格致敬石虎先生,正如其2013年个展仅以“艺术都在展厅里面,我们去看吧”邀请观众,此次亦将目光聚焦于展厅之内的作品本身。展览以“他的另一条艺术探索之路”为副标题,聚焦石虎在绘画与书法之外的独特艺术实践,展览展出包括书画作品、理论手稿及石虎生前自制毛笔等珍贵展品,这些自制工具生动体现了他突破身体惯性与材料限制的探索精神。林书传提到展览名称的由来时表示,他刻意避免使用“书法”或“书写”等传统名词定义本次展览,希望为观众打开更自由的解读空间,并诚挚邀请观众走进展厅,亲身感受石虎心中那份“自由生长”的力量。 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邨言认为,“生长”是理解本次展览的关键。本次展览切入了其创作的另一种状态——石虎从绘画技法进入对书法的探索,他既是不断叛逆自我的先锋,也是中国文化的捍卫者。
展厅现场 展厅中,传统手稿与墙上极具当代性的书法作品并置,正体现了这种“生长”:它不是僵化的结果,而是一个流动、不断生成的过程。“石虎书”带来一种再生感,让观众感受到他悬腕挥毫的率性,这正是文脉的积蓄以及持续的生长性。
展厅现场 张建华表示,此次展览的策展构思亦颇具匠心,从名称到展厅布置均体现出严谨而先锋的学术态度,既契合高校美术馆应有的研究与探索使命,也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保持了恰当的学术姿态。“石虎先生本质上是一位传统的守护者,其创作根植于原始而纯粹的艺术本源。尽管他已以80岁高龄离世,但其作品始终葆有年轻的心态与生命力,这正是高校年轻学子应当接触并理解的艺术精神。他的艺术成长历程,恰是一部见证艺术家信仰的生动历史。”
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致辞 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大伟谈及本次展览名称中“书”的概念时指出,“我与李安源先生交流后认为,策展人林书传与总策划张宗喜选用‘石虎书’这一表述,并非保守,实则是以回归本原的方式拓展艺术的边界。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书’即指书法,‘画’即指绘画,只是时代变迁使修辞语义发生流转。今日重提‘书’,恰恰是放大其内涵容量——它既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养分,也凝聚着艺术家一生的从艺态度与精神追求。从石虎先生的作品中,正可读出这样一种宽广、丰富而具有生长性的‘书’的当代形态。”
石虎,话语录,69×136cm,纸本水墨,2011
石虎,草蝶象言,144×147cm,纸本水墨,2012
研讨会第一场
研讨会第二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教授朱友舟认为,本次展览对书法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书法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参照中文一级学科下设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二级学科的体系,书法学或可考虑设置‘古典书法’与‘现当代书法’方向,而石虎先生的创作正可作为现当代书法的典型个案”。
石虎先生自制的多种毛笔前驻足的观众 展览特别展出了石虎先生自制的多种毛笔,这也令其深有感触。传统制笔讲究“尖齐圆健”的实用标准,而石虎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他追求“健”,却突破“尖齐圆”的束缚,采用竹纤维、草纤维等硬质材料制笔,创造出丰富的线条效果。这种对工具的革新体现了他“回归造笔之初”的理念:唯有改变工具,才能解放笔法,进而展现当代人对线条与空间的独特理解。
石虎,白裳,298×97cm,纸本水墨,2012
石虎,万壑纹华图,139×70cm,纸本水墨,2013
展厅现场 石虎说:“画不可言,诗不可言,书亦不可言。正所谓‘书不在法’。”“书不在法”的提出,打破了人们习惯以谱系、流派、法度来衡量“书”的思维定式。它强调一种临场的、不可重复的发生,一种将身体、时间、偶然性与观看者卷入其中的现场性。这意味着“书”不再是静态的物,而是一种动态的事件,一种始终在路上的行为。正是在这种观念下,“石虎书”这一概念的提出才显得迫切——它不是给观众提供“阅读”的对象,而是将观众推入一个不断提问、不断生成的情境,让大家也不得不面对“不可言”的处境。换句话说,“石虎书”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而是要让我们去经历一次“书”的重新开始。
展厅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图文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提供)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