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29来源: 艺术中国 |
写生团合影 秋日的甘肃,是一幅铺展在天地之间的巨幅画卷,集黄河之雄、戈壁之苍、丹霞之绚、石窟之邃于一体。9月29日至10月5日,“走遍中国——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美术家写生创作行动”第二阶段甘肃段,在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徐徐展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走遍中国”项目执委会主任张江舟携手程大利、孔紫、老圃、张立柱、马海方、陈钰铭、任惠中、陈琪、李伟、尚可、巫卫东以及邢斯恬和当地艺术家等一众艺坛名家及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监事长杜伟、秘书长赵长海组成的写生团,自景泰黄河石林启程,经张掖历史遗迹与自然奇观,最终抵达敦煌艺术圣殿,完成了一次跨越地理与时空的文化艺术远征,为中国当代美术的“山河叙事”写下了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段的首站,写生团直抵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这里不仅是400万年前地质运动的奇迹,更是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带上独一无二的砾岩地貌标本。当艺术家们登临观景台,饮马沟大峡谷的壮阔全景豁然呈现,那些高达数十米的石柱石峰,如凝固的怒涛,似沉默的军团,在秋日晴空下展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雄浑。换乘小舟横渡黄河,土黄色的河水如凝滞的巨幅绸缎,承载着艺术家们驶向彼岸那片“大地展开的史书页章”。这是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自然震撼,为接下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沉雄博大的基调。
写生活动现场 在石林深处,面对橘黄色砂砾岩的丰富肌理与雄险姿态,艺术家们支起画架,展纸研墨,进入凝神聚气的创作状态。这一刻,地质的肌理被转化为水墨的皴擦,山石的气韵凝聚为画面的魂魄。创作已非简单的风景再现,而是基于地理真实的艺术升华,是主体精神与客体自然的一场深度对话。
杨晓阳写生创作 对于此行的意义,杨晓阳认为:其一,立意宏阔,系统梳理。“走遍中国”旨在系统性挖掘并表现中国典型地貌与文化,黄河石林正是其所寻找的黄河文明的典型代表。其二,名家汇聚,激发创造。集结全国成就卓越的艺术家,鼓励大家在写生中突破既定成规,捕捉偶然天成的灵感火花。其三,影响深远,文献集成。他强调,此次行动是融合写生、研讨、文献出版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工程,其最终成果必将成为一部全面呈现中国地貌与人文的宝贵艺术文献。这三大特色,在景泰的启动中已初现端倪,并为后续行程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调。
张江舟写生创作 张江舟表示,“走遍中国”行动是一个历时三年的综合性文化工程,计划组织美术名家走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深入生产生活一线写生创作,最终将举办全国展览、专题论坛并出版相关作品集、文献集,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促进美术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为第三次到访此地的程大利,他盛赞黄河石林鬼斧神工,是自然的“传神之笔”,认为画家须亲临体悟,将眼中奇峰化为心中丘壑,完成与雄浑自然的虔诚对话。
写生活动现场 告别黄河石林,写生团转战张掖,开启了对历史与自然更为多元和深层的叩问。此段的写生路线设计极具学术匠心,形成了一条从人文遗址到工业遗存,再到自然奇观与宗教艺术的完整认知链条。
黑水国遗址 在黑水国遗址,艺术家们面对的是被战争、风沙与时间三重磨砺的文明碎片。断壁残垣与散落的汉砖陶片,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最终的寂灭。陈琪对此感触尤深,他回忆在夕阳余晖中,古城墙与毗邻的玉米地构成苍茫而鲜活的画面,令他当场完成两幅心仪之作。他感慨:“在此作画如同与历史对话”,并尝试以当代水墨捕捉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抢救性记录”式的写生,已超越了技法练习,升华为以画笔挽留时光、为湮灭文明献上的深沉诗篇。
写生团合影 在黑窑洞村,艺术家们顶着烈日,克服高海拔与山路艰险,在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的遗址中寻找历史记忆的碎片。这种对近现代人文遗产的关注,拓展了“走遍中国”的历史维度,体现了艺术家对20世纪中国历程的深刻反思与人文关怀。
丹霞地貌 在张掖丹霞地貌,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为艺术家们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缤纷的岩层在阳光下焕发瑰丽光泽,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固有想象。马海方坦言此前想象中的西北景象被眼前绚丽的“十里画廊”彻底颠覆,认为这种源于自然的鲜活色彩为其创作带来了出其不意的灵感。而孔紫则被丹霞地貌色彩斑斓、山势嶙峋的雄浑气象所震撼,她表示此次写生深化了她对西部自然与文化的理解,激励她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锤炼技艺。
写生团合影 在大佛寺与马蹄寺,写生从室外自然转向室内古刹,艺术对话的对象从山河大地转为千年宗教艺术。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所带来的穿越时空的宗教艺术魅力,以及马蹄寺汉藏佛教融合的独特气质与石窟艺术,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多元的文化体验与审美启迪。
写生活动现场 甘肃本土画家巫卫东认为,“走遍中国”行动以“守正创新”为宗旨,沿丝绸之路写生,有效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转化。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在交流中激发出新的艺术活力,这种学术引领与代际融合,为中国美术的当代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
骑行活动现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张掖的骑行活动。杨晓阳动情回忆了1985年那段“用双脚丈量丝绸之路”的青春壮举,从西安到敦煌,不仅是在骑行,更是在“上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他认为,丝绸之路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今天的“走遍中国”行动,正是将当年对丝绸之路的线性探索,拓展为对整个中国大地的立体全景式艺术追寻。 李伟感慨到,这次骑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践行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理念,将丝路精神与当代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写生团合影 行程的终点,也是艺术朝圣的高潮——敦煌。写生团在此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从沉浸于《梦幻佛宫》的3D数字球幕电影,到步入后端实体洞窟的切身感受,艺术家们经历了一场从宏大概览到细微体察的完整审美体验。在斑驳的壁画与庄严的塑像前,他们或凝神速写,或驻足沉思,与古代无名画工进行着一场无声而深刻的艺术交流。 张立柱在此回顾了46年前在敦煌学习的经历,坦言当时对传统认知尚浅。经多年沉淀,他深刻体会到老一辈艺术家开创的格局之宏大,认为当代画家应在虔诚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感知推进艺术,这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多次到访敦煌的任惠中则表示,此次感受尤为深刻,敦煌艺术常看常新,其感染力与人物造型等细节令人深受启发,不同画种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也让他获益良多。
悬泉置遗址参观考察 随后对悬泉置遗址与榆林窟的探访,进一步丰富了艺术家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悬泉置的苍凉黄土诉说着驿站的往昔繁盛,而榆林窟别具一格的西夏佛教题材和精湛画艺,则再次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写生素材与创作灵感。
榆林窟 老圃的感悟代表了许多同行者的心声,他坦言此次西北之行是对其艺术生涯的一次重要挑战。他震撼于敦煌的苍茫与榆林窟的奇崛,这里的山水迥异于其熟悉的传统范式。经过不断观察与尝试,他成功完成了首幅完整的西北山水写生,坦言此行“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开启了新的艺术探索领域。这种突破与新生,正是“走遍中国”行动所期望达到的学术效果之一。
写生活动现场 尚可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此次活动的意义。他表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当代美术家的责任与担当,“走遍中国”正是对此要求的具体践行。他引用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并进一步阐释:艺术随时代而变,不仅表现语言要有新探求,主题内容也要因时而异。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和新生活,关注不同审美诉求,才能真正使美术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而实现美术的创造性发展,除了技术层面的改革,更需要从艺术精神层面进行不断探索,这正有赖于“走遍中国”这样的实践所带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体悟。
写生活动现场 从景泰黄河石林的地质史诗出发,历经张掖历史与自然的双重层理,最终抵达敦煌千年艺术的辉煌圣殿。此行不仅是一次艺术的采风,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与精神的铸炼。通过现场创作,将静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转化为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图像;它通过代际间的学术交流,激发了新的艺术活力;它通过对丝路精神的当代诠释与身体力行的实践,将历史遗产与当代艺术创作紧密相连。正如中国文促会秘书长赵长海所言,此次活动立足于学术性与探索性,汇聚代表性画家,致力于推动中国美术从“高原”迈向“高峰”。 甘肃段的结束,是“走遍中国”全景式艺术追寻的一个新起点。这批在行走中诞生的作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与时代精神,将通过后续的展览、研究与文献出版,为中国当代美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提供宝贵的资源,最终汇成一曲波澜壮阔的、属于这个时代的丹青史诗。(图片来源:张剑川) 写生作品展示:
杨晓阳《榆林窟写生》50cm×35cm 2025年
张江舟《张掖黑窑洞村速写》20cm×25cm 2025年
老圃《莫高窟》33cm×66cm 2025年
张立柱《莫高窟写生》40cm×35cm 2025年
陈琪《敦煌》50cm×50cm 2025年
李伟《榆林窟写生》45cm×50cm 2025年
尚可《村民速写》50cm×50cm 2025年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