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

2017年美术界两会声音



2017-03-25来源:中国美协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两会如期召开,美术界代表积极参政议政,提交案、提案,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建言献策。《美术家通讯》特别收集了他们的提案或媒体采访,归纳辑录“两会声音”,以飨读者。

 

艺术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

加强青少年的美学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

 

艺术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

  在近几年的两会提案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持续呼吁中国美术走出去对于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他认为艺术是中国和世界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

“美术家用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语言审美地再现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风貌,美术是最为直接的在艺术表现中传达美学观念、思想精神,沟通和培育人们的精神世界。”刘大为认为,中国美术家在近些年来也在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方面做出很多实践,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成果在世界不断展示,逐渐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中国美术家协会也重视对于中国文化自信的建立。例如,创办了北京美术双年展,邀请世界各国的美术家、理论家参与其中,从最初的40多个国家的参与到如今的100多个国家艺术家的参与,通过展览和交流,国外的艺术家对中国的发展面貌也非常感兴趣。搭建这样的展览平台也是中国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步骤,为提高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自觉作出应有贡献。

加强青少年的美学教育

  刘大为主席还在提案中提及: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质量的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得以享受到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当代开放的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年轻人带来了接受世界文化的便利,同时对年轻人也是一种干扰。尤其是相对于上一代人,如今的青少年很少有机会融入社会生活,社会体验相对不足,甚至没有经历过锻炼和考验,出于安全考虑,学校也很少设置社会实践课,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的机会也很少。他认为,全社会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关注青少年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同时,当下的家庭教育已经开始注重书法、绘画、音乐等青少年的教育,却也同时出现了强迫式的教育,报各种特长学习班,尤其也出现了为了考学而学习某种艺术特长的情况。他认为美学教育不一定非要硬性强加给孩子的,不应为大人而学,美学教育应该是以文化和艺术来熏陶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如果孩子对某一种艺术感兴趣,到一定年龄再根据其爱好加强专业培养才是可取的。如此,才能让更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才能在未来更好的扛起艺术的大旗,承担社会责任。

 

以“文”化人,以“教”育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

 

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作为治理14亿多人口大国的执政党和政府,有着一份历史担当,那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和历届政府的最高执政理念。

  人民是一个丰富且复杂的活态概念。作为人民的一分子,既是解决了基本温饱,享有了基本权利,逐渐拥有了一定财富的个体的人,又是有不同身份、职业、素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诉求的具体概念。因此,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个体“人”的建设,关乎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的培育和提升,是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关注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十二五”规划取得的成果,从方方面面为“人”创造了越来越优裕完善的外部条件,例如经济建设为国家和人民增加财富;政治建设日趋完善执政体制机制;文化建设为人民提供越来越完备的文化设施与文化产品;社会建设为人民创造安全、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空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改善并维护人民的生活居住和自然环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造福于人;全面深化改革是以成果惠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权益保障利人;全面从严治党是以笼子制约权力、遏制贪腐,取信于民。作为应有的施政理念和各种举措,我们有号召、有宣传、有法规制度,有政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有各级党组织的保障监督,还有各种社会机构的辅助推动,成效不可谓不显著,否则就没有这几十年的巨大变化。

  一切为了“人”,一切围绕“人”。以“文”化人,以“教”育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基本素质的铸造。我们注重外部“管”和“治”的作用,以及文化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化”的作用,但对于“教”的功用缺乏足够重视。当今社会上的颓风陋习、沉疴顽疾、另类潮流,与正面“教”的功能不足有关。“教”不仅是开蒙、是灌输、是益智,又是塑形,还是约束,更是养成。我们需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认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各种思想精华,也要吸收世界各国人才培育的有益经验,为当代中国的“人”应当具备怎样的健全人格素质给出深入全面的阐释和表述。学习采用传统文化教育中类似“三字经”“仁义礼智信”等家喻户晓、通俗简洁的内容,将爱国爱家、诚实劳动、自食其力、礼义廉耻、自省引咎,知识才能、道德操守、自尊品格、健全心智、健强体魄,以及宽阔视野、独立思考、质疑精神、审美认知和创造力、进取心的养成,同“五四精神”“鲁迅精神”“延安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塑造当代中国人应有的文明素质的目的。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科技、文化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竞争、人的素质建设的竞争。

 

建构中国自己的视觉国学、视觉当代、视觉乡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在今天的环境当中,有几个大的关系,一是全球境遇,另一个是本土关怀,这两者之间互动共生。传统的媒体和新的技术媒体、数字媒体,也是互动、共生的关系。严肃的人文关怀和时尚娱乐也有个互动共生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今天文化发展当中最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当下在视觉文化面临种种问题的情况下,核心问题就是我们要有中国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以后该怎么办?这是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第一,建构视觉国学。中国是书画王国,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为什么?因为中国字是方块字,是造型文字,是象形文字,我们写几百万字、几千万字的时候,等于无数次的画画,这个条件就造成了我们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书画民族。但是,这种画学和书学,今天还没有显出来。虽然,中国画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甚至用它来改造油画,发展中国自己的油画、版画、雕塑,但它内在的根源因素,如何让他活活在年轻人一代心里,还可以挖掘,这是高校应该做的,把视觉国学真正梳理出来、研究出来,用它培养今天的青少年,建构中国自己的视觉艺术,非常重要。

第二,视觉当代。在视觉国学的基础上,不仅是继承,还要进行创造性转换或创造性转化。我们要把它变成今天的新的东西,但还是中国风格的。这种当代的创作,不仅仅是在绘画方面,不仅仅是在雕塑方面,在新媒体方面也要有新的创造。让人看到这个影像是东方的,具有中国品质的,具有中国人和静内美、一唱三叹的文化特点的中国艺术。

第三,视觉乡土。今天我们的家园正在面临史无前例的改造,如何在家园质量提升的同时,不流失乡土文化,让东方品味得以保存,这是视觉乡土应该关注的。

 

重视传统文化在时代语境下的新型传播模式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

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当下的新媒体传播和当下年轻人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却都是碎片化的,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上具有一定的隔阂和矛盾。另一个矛盾则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传统文化总是带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仅是时间上有点儿远,解读传统同样也不简单。

切实可行的建议:一、在当下,新媒体平台占据传播优势,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重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重点性的选取传统文化的某个精华亮点进行短文章和短视频的制作,或者利用某些热点的APP进行植入都是不错的尝试。二、就如最近流行的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大会》,使得诗词成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在大众里掀起了热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的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增加传统文化的娱乐性和吸引力。文化创意行业在当代具有受关注度高、传播力度大、娱乐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自发传播。三、目前,很多从事传统文化的艺术家和学者对各种科学技术并没有过多的涉猎,使得很多传统文化的产品仍然停留于沉闷的书面形式。利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让传统文化展现更具吸引力的新面貌。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已经大量运用在传播领域,各种商业产品利用这些技术打造出令人惊艳的传播形象,从而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

 
 
 

文化产品“走出去”要提升档次,提高层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李翔

    广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国真实的形象,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了解中国,为世界文化版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以此进行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这是文化产品承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文化产品走出去,绝对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有市场的要求。要看能不能卖得出票去,不愿花钱买票看,硬推广也没用;其次要看举办方是否不要场地费,如果是花钱随便出去办个展览或开个演唱会,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另外要看是否是当地专业权威人士策划,或者是专业策划机构多次邀请的节目或作品。只有专业的策划或展示才能让文化产品发挥最大的功能,其效果才是最具权威性、最具有影响力的。这样的邀请我们应该重视!2017年1月20日,经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邀请,由解放军艺术学院、五洲传播中心、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涅什中央展览大厅联合主办的“华夏文明之光——中国艺术展”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涅什中央展览大厅举办后,影响广泛,华夏文明声名远播。

总之,文化产品要产生大的影响和效益,必须提升档次和层次,不能光是在华人圈里热闹,也不能是国外没有影响、国内媒体热闹。不能再乱花国家的钱产生不相配的效果了。这是当下我们亟需提高的问题。
 

文化发展要有顶层设计要有具体时间表

美术教育要重视创作 要有家国情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文化发展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具体时间表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文化的发展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近年来,国家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入手,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序幕已经拉开。特别是最近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面提到了很多具体项目,比如古村落的保护,民间艺术抢救,中医传承,不但方向明确,而且便于操作。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落到实处,要有时间表。“因为有些东西需要抢救,虽然落在纸上,还要有具体行动。各级政府是不是能够再下一个具体实施文件来解决呢?所以还是要进一步呼吁这个问题。”

 美术教育要重视创作 要有家国情怀

  中国人重视先学做人,再学绘画,在艺术修养中追求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重视技巧,忽视了创作和家国情怀,是一种本末倒置。现在中国的美术教育课程,西方艺术体系多于中国传统艺术,技术的东西多于艺术的东西,画内的东西多于画外的东西。而中国人讲的是“功夫在画外”。

中国艺术上成就最高的人实际上已经不是画家了,是杂家,关注的问题范围更大。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画家,又是文豪,还是学者。中国艺术家要心怀天下,把自己和天地、民族、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美术学院应该把全世界好的东西综合在一起,要有西方的技术、科学,但是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所占的比例。一些美术学院把创作考试取消了;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改行的非常多,学生学到的美术技巧不知道能干什么;美术学院的老师也失去了创作热情,能够称作画家的比例在下降。这些都是忽视了核心问题,忽视了以创作为最高目标的设定。要以创作为导向,为最高目标,以创作带动基础课的教学。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

第一,首先要着手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中国美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有中国特色,才能对世界有贡献。在世界大格局中,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别人无法代替和模仿的,如果不抓住这个要害,就是本末倒置。

第二,长期以来的美术教学以西化为主的方式应该得到根本改善。改革开放后,多次全盘西化的声势非常大,甚至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作品、丑化我们民族英雄的作品很疯狂,比如“齐白石是摆地摊的”“徐悲鸿是个骗子”等说法一时吸引人的眼球,试图颠覆中国人的价值观。所以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认清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精华,去其糟粕。虽然,在美术教学中已经不断反思,不断增加关于国学的教材和课程,但力度还不够,没有根本性扭转。

第三,在教学中,研究类大学和艺术实践类大学应该有所区分,同时,教育部对艺术学科的职称评聘方法应该考虑纳入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部分。目前,国内艺术类院校的职称评聘在教育部指导下简单按普通大学对待,大多还是以论文为评估标准,这种以论文说话的现象已经导致创作实践的弱化,美院教师不创作,校内画家比例直线下降已成为显著问题。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教学工具,其中更蕴藏着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作品育人,以作品为本、为最后目标,在技法传承的同时,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潜移默化的发展和传承。

第四,在艺术类考试中创作科目的取消是不合理的,由于这一环节的缺陷,导致学生最初缺少创作思维的培养,没有创作思维的概念,对于艺术类院校而言,“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创作是最终目标,对于创作思维的培养应该引起重视。

第五,美术教育出了创作之外,同时有普及国民素质教育的功能,单各层次功能中不能没有最高水平功能的设置,所谓“师法其上,得乎其中”,而师法其中,只能得乎其下,最普及教育也要看到最高峰的目标才对。否则,只能有“高原”却“高峰”。

目前,应该通过多项改革措施,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呈现在年轻人面前,而不是只给予他们西方的文化,让他们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践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切实加强美术“扶贫”和基层人才培养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吴长江

近些年,我到各地参加美术活动,对地方美术尤其是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基层美术建设深有感触。一方面,当地的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很高,另一方面,他们又得不到相应的资料、资讯和专业指导。因此造成了学习提高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美术建设与发展的进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的精准“扶贫”,尤其是加强对基层美术人才培养和扶持的力度,发挥他们在地方文艺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重要,而且迫切。

目前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美术事业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均衡。近年来,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不少新人佳作涌现,但是,这些优秀人才大部门集中东部城市,美术成果大多在美术馆的象牙塔中展出,在精美杂志中刊登。在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人们更难了解、欣赏和学习它们。

2.美术院校、专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美术“扶贫”工作在广度和力度上不够充分,见招拆招,各自为阵,缺乏统筹。尽管近些年来组织的美术慰问、服务和培训项目很多,但惠及地区依然有限,也缺乏长期的持久性。难以对培养本地美术人才产生更大作用。

3.地区性文化艺术生态链断层、断裂现象严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都面临消失的危险,找不到继承人。具体到美术方面,类似剪纸、年画等乡村传统美术迅速衰落,而新的美术人才培养又无法迅速补位,造成基层美术人才极其匮乏,文艺生活的空心化。

4.地方美术人才,尤其是年青年美术工作者在学习提高、发挥作用方面的热情与积极性很高,但难以得到回应和帮助。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文化艺术的贡献,因此,如何提高地方美术人才的业务水平,建立本地专业人才梯队,发挥他们在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值得深思。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在管理层面,多部门联合调研,对该课题进行实地调查,形成综合性、可实施的扶持方案,在美术培训、教育政策方面向中西部、农村等欠发达基层地区倾斜,积极探索相关院校、机构、组织的专业项目与地方美术发展、基层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点,并形成计划严谨、目的明确的长效机制。

    2.在社会层面,联合相关专业机构和组织,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有计划的组织著名画家、教授名师、专家学者到基层去,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写生创作活动,同时进行地方美术人才的培训培养。组织院校进行短期的定向专业培训,动员教师和学生,利用假期和写生考察机会,加强与地方美术人才的交流。

3.在地方层面,加大本地扶持力度,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送过去”互动,形成“请进来”的机制。为地方美术人才的学习提高制定相应的优先政策。在思考如何发展本地美术事业、培养美术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发挥美术人才在文艺发展、社会综合发展方面的可能性,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作用。

4.在渠道方面,除了画家、专家、教授的现场培训指导,应加强第二渠道、第三渠道的建设。组织专门的美术资料收集和发放,为他们赠送画册、期刊、著作、教材、印刷品、复制品,让基层地区和美术人才也能够分享更多的美术资讯和资料;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远程教育,加强微信、微博等的互动。

5.在内容方面,不仅应注重扎实的美术基础、系统的创作方法、相关美术史论知识,还应该强调互动,针对地方美术人才的创作进行看画、评画、提出修改提高的意见和建议等直接可行的办法;与此同时,还应该因地施宜、因材施教,注重引导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融入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切忌表面文章。

 

整合美术馆藏品资源与典藏活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经典文艺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及智慧,反映了民族的品格和时代的特征,刻载着艺术家的追求和探索的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经典中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强盛的文化基因,“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充满着精神力量,它是文化自信的资本。

  经典在哪里?就美术而言,大量的经典贮存在美术馆、博物馆的库房里,要发挥经典的作用,首先要梳理,其次要活化。

一、梳理:随着近几年全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至2016年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463家美术馆,馆藏总数达47万余件,其中中国美术馆馆藏达11万件。全国500多家艺术类博物馆藏达百万余件。这些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作品构成波澜壮阔的画卷,描绘了人和事。人,是有品、有质、有格的仁人志士,是时代的英雄,是善良、勤劳、朴素的普通人。事,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与进步的可歌可泣的事件,是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之事。这些作品,集中表现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弘扬了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博大精深,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亲近自然,赞美自然,发现美、创造美的精神。它铸造了历史的辉煌,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滋养,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了智慧力量。所以,通过活化经典,弘扬精神,激励创新是梳理的目的所在。

   二、活化:活化是指对馆藏作品由物质的静态保存到文化功能的动态发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强调“让文物活起来”。活化,首先让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和藏在“冷库”里的艺术品重见天日,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分类、策划展示,让优秀传统因子渗入到艺术家的生命,激发灵感与创新。

  其次,各美术馆、博物馆之间加强交流,以策划主题性展览为引领,互通有无,整合资源,以完整体现艺术的力量。

  再次,为更好地惠及全民,实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让经典作品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举办巡展。

  最后,要让经典作品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近一些年来,在西方价值观影响下和商业杠杆催动下的某些当代艺术在国际“走红”,真正反映中华民族美的历程和精神发展史、反映当代人生活主流的作品却很少,以至于在国际社会呈现出一个被“误读的中国”。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落差,带来了在文化上的不自信。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更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所以展示经典,讲好中国故事十分重要。


 

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化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坚定文化自信包括几个方面的加强:第一,加深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理解。要特别注重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新的研究,采取切实的方法把我们文化传统的优秀部分加以弘扬。第二,对美术学府来说,甚至对整个中国美术界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追求文化的创新。在这方面,我们要把传统的资源变成今天创新的一种支持。第三,文化自信也要在我们的文化传播上体现出来。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我们要把文化的传承工作做好;从美术创作的角度,我们应该追随时代,在创作中彰显时代精神;从传播的角度,虽然传播还不是美术学院的具体专业,但是我们也要通过展览的策划,通过各类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推动传播的展开。所以美术学院要尽其所能,在创作上、在传播上,特别在培养人上体现坚定文化自信这个中央的要求。

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加强艺术教育和美学普及

 美育不是新话题,但长期以来不为我们的教育所重视,所以我们的美学教育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为此建议:第一,要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更多地借鉴吸收和弘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积累起来的中国美学精神,美学的品格。第二,我们要加大对社会进行美学普及的工作,应该说我们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的美学课还很不够,艺术教育的内容还非常不够。另一方面,要通过更好的建设公共文化的服务空间,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市民广场、公共的文化空间,加强这方面的建设。第三,要更多通过政府的资源调配,把美学人才,具有审美这样一种专业能力的人才,能够让他们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

同时,美育要从娃娃抓起,通过让孩子接触一个领域的艺术,形成他们的整体修养,这个修养包括了美的涵养,认识美的这种情趣。也包括对他今后去感受各种美的事物,能够养成一种情怀。切莫把它看成是一技之长,而是通过一定的实践练习,使他养成一颗美好的心灵和一种对美的事物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我们从来就没有失掉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美协主席、西藏书画院院长韩书力

 

我们从来就没有失掉过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从毛泽东主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到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央的祝词,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以及前几天在北京会议中心和知识分子的座谈,这些在本质上、在精神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党、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知识分子从来就没有失掉文化自信。

在当下的背景下,虽然年轻人与我们这一代人在某些地方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沟,但我依然在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今年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艺术精品汇展”,汇集了西藏艺术家和唐卡艺术家创作的大批优秀唐卡艺术作品,参展作者既有老一辈艺术家,也不乏纪念涌现出的藏族新生代唐卡画师。通过这个展览的构思,不仅可以看到当下这些艺术家如何表现“致广大”,而且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具体的制作和描摹上如何做到“尽精微”,这些作品如果没有正能量的精神支撑是无法创作出来的。这正能量的精神包括: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高度的传承意识以及宗教般的情感等等,而这也正是文化自信与自觉表现之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漫长的文明进程和演变中逐步沉淀下来的包括思想、习惯、价值等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风骨和民族精神,其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标识,也是中华儿女实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源头与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美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表达中国文化精神的最形象、最有审美感染力的载体。因此,有必要在持续深入发掘、探究和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融入时代、人民和生活的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教育和社会服务功能,加强美术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些年,无论从政策引导还是从社会各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价值的重视程度都在逐年提升,“国学热”的升温,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传统工艺的振兴,“工匠精神”的倡导,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和“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等工程的实施,文博单位的相应举措,等等。都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发挥了特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有高原,缺高峰”。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文化底蕴深厚,形式新颖独到,能够立足于传统和中国,着眼于当代和世界的,真正撼动人心,有筋骨、有温度、有道德,能够引领人、鼓舞人、抚慰人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尚不足以与我们的时代相匹配。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自发创作原动力不足,简单化图解多于深刻和创造性的表达。

    3.各层次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投入和重视不足或教育教学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包括很多艺术家在内的国民整体传统文化素养偏低。

    4.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精神与时代、生活脱节,传统文化元素未充分融入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青年人往往对西方文化更觉好奇、亲近,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到陌生甚至漠视。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部分因素

    1.历史原因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过于忽视和漠视,尤其是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颠覆了几代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层。

    2.社会原因

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大潮的冲击,形成了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外来文化利用商品消费的方式获取文化认同,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不断渗透至我国,造成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和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与陌生。艺术家的创作也受到西化影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生存压力的挤压。

    3.教育因素

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实用功利教育目标的影响,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相对匮乏,造成了整体国民传统文化素养偏低,并且,也造成了当前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优秀师资、合适的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突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尚未确立体现民族自主性和民族文化占主体地位的文化模式。另外,对家庭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也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家长本身传统文化知识缺乏,并且也忽略了自身对子女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4.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和有效利用还不够成熟

由于文化传承的断层和经验的缺乏,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传统文化很容易与现实生活脱节,而最有效的传承,就是将其活化,融入到时代生活中,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和有效利用还需要我们持续加大投入,补很多的课。

三、为加强美术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建议:1.通过展览、项目、课题的方式,鼓励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美术创作。把“充实而有光辉”和当代视阈的创造性表达,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作为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评价标准。创新展览和成果展示方式,增强体验和沉浸感,加强与观众的互动。

    2.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培育良好的文化土壤和氛围,提高包含艺术家在内的整体国民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中强调知行合一,注重人文艺术、生活经验的学习和积累,使学生的习得最终落实到人生:全人的养成、爱国的热诚、生命之道和美的情怀。

    3.通过多渠道、有感召力的媒体宣传,公益广告,讲座、论坛,公共艺术环境的营造,LOGO设计,重大节庆或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和丰富的艺术衍生品,比如包含中国美术图案或元素的各类生活用品、服装服饰等,使传统文化元素以可视可感的美的形式,渗透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并在生活中倡导具有一定意义的仪式感,但要避免形式主义。

    4.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有益经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寻求符合时代审美的、能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形象化的美术形式,形成新的文化符号,借助电影、动漫、游戏、舞台设计、工艺品、互联网等其他艺术传播途径,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鼓励跨界融合,加强美术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以新的艺术创造迎接文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

作为一名以研究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为起点,吸收现代外来艺术的视觉方式和造型手法,致力于创作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陶艺作品的艺术家,朱乐耕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深有感触。他认为,人类社会将会迎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越来越重视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文化知识和艺术景观的消费,从而促使文化产业、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文化经济等文化生态链条的出现,其不仅会影响到新的审美体系,新的艺术价值观的出现,还会影响到新的经济结构和新的社会结构的出现,并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的转型。在此背景下,国家谈文化自信非常及时。艺术家作为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力,应该如何迎接这样时代的来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引入国外建筑艺术百分比例的理念,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该增加其作为建筑艺术化投入的百分比,引进艺术家参与由基础设施构建的艺术空间。

二、支持艺术家参与城乡景观的建设工作。在知识化的后工业社会,乡村成为当代人心中的桃花源和旅游胜地,乡土文化的重建过程中,只有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参与,才会使其更具审美性和艺术性。

三、加强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成分。艺术家在设计与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具有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尤其是对“匠心”的传承。“匠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包含了对当地材质、自然知识及文化传统的认知,只有把“匠心”中的文化理念引入艺术创作中,才能产生具有本土原创性的当代艺术。

 

以国画绘国花  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何水法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有力的支撑,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艺术也应该在对外文化交流当中上升到一种战略高度,通过“一带一路”,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就要用文化打通世界。

在展示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找到不同文化间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何水法提出《以国画绘国花 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提案。他建议,以“一带一路”美术工程为依托,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一带一路”百国国花,将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的笔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受民众喜爱的国花相结合,进而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艺术和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间的感情,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在今天,每个国家和民族,每种文化都在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持续的影响力。我们党和国家也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多举措,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这些活动仍存在范围和影响力有限、持续时间有限、涉及面较为狭窄等问题。与此同时,很多民间文化艺术机构和民间的传统文化传承人,也在做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事业,也在为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但这些民间文化机构却因为经济和政策上的一些原因,始终面临困境,勉强维持,这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复兴。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民营文化艺术机构,实行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让他们也为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一份力量,让中华文明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开启京沈文化创意产业通道 打造东北文化CBD

全国政协委员、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创新为原动力,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体验和文化服务的新兴产业形态。上一轮东北振兴主要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的方式,实现的是数量型的扩张性增长。而新一轮振兴更加强调通过改革,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质量型的内涵式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有效延伸服务的产业链,大大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有利于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使创新成为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加快实现东北创新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个意义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树立文化是区域发展灵魂的理念,用文化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的大背景下,北京—沈阳这对对口城市正在开展各个领域的对口与衔接。京、沈两地,不到700公里,每天来往两地的高铁达十几趟。基础设施的便利,为京沈文化创业产业通道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为实现东北人才回流、激发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人才引擎。因此将莫子山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成为东北文化的CBD,吸收北京优质项目和投资落地,聚拢文化创意要素,成为东北地区高端创意人才孵化、双创、教育、就业和交流功能的集散地。

一、开启京沈文化创意产业通道

在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背景下,北京—沈阳、上海—大连等对口城市正在开展各个领域的对口与衔接、帮扶与合作。开启京沈文化创意产业通道将促进京沈两地的文化互动、创意人才交流、文化项目合作等方面协同发展。通过将北京的资本、科技、创意优势与沈阳的资源环境优势互补结合,推动两地文化科学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最终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与作为东北亚文化中心的沈阳相互呼应,形成北京—沈阳文化中心带,为实现人才回流,激发大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新引擎。

开启京沈文化创意产业通道,有利于助推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党中央已经就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北京市围绕“文化中心”定位,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文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另一方面,北京文化面临发展空间局促、环境资源承载有限、成本高涨等诸多问题,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实现北京“文化中心”战略目标,就要系统分析、综合施策,着力缓解文化建设中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绕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硬约束。开启京沈文化创意产业通道,加强京沈两地文化建设协同合作是重要战略举措。

二、打造东北文化的CBD

开启京沈文化创意产业通道,需要切实把京沈协同合作对接建立在优质项目和载体上。根据北京、上海和美国、德国等文化发达地区的经验,文化活了,一定会形成一个区域闻名的文化地标,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M50创意园、美国的SOHO、德国的卢尔艺术区等。创建莫子山文化创意产业区,打造东北文化的CBD是开启京沈文化创意产业通道的重要抓手。

开启京沈文化创意产业通道,打造成东北文化CBD体现了北京—沈阳文化互通全局概念,有助形成北京—沈阳文化中心带的文化发展格局,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早日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2017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精神·中国梦——美丽乡村行” 赴浙江桐庐写生采风创作活动日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