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来源:新华网 |
2024年,盐城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较好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产业培育在动能转化中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全覆盖,城市科技创业能力跃居全国第35位。新增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5个,新增数全省最多。光伏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湖油气钻采井口装备产业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均实现零的突破。 绿色低碳在全面发力中彰显新优势。紧扣勇当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定位,高水平举办跨国公司江苏行——盐城零碳产业园国际合作交流会,新加坡金鹰、印尼金光、法国液化空气等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加速落地。成功发布全国首个沿海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纳入国家试点。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676万千瓦,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3个零碳产业园核心区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 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中取得新成效。坚决扛起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在全省率先开展“涉企综合查一次”改革,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被中央一号文件吸收推广,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经验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成功加入上海大都市圈,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议、中韩(盐城)产业园经贸合作交流会等系列重大活动,城市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东西双向开放的节点作用更加凸显。 盐城将认真落实省两会各项部署,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激活力,以绿色促转型,以低碳树标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主要抓手,持续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不断提升“515盐城消费季” 品牌影响力。加强“好房子”“好小区”建设,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发挥“11669+X”招商体制整体效能,全年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不少于1400个、800个和500个,34个列省重大项目和605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分别不少于415亿元、1700亿元。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力争带动社会投资500亿元以上。认真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更多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活力。更大力度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抓好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落实,坚决做到于发展有利、于民生有益、于群众有惠。认真落实即将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盐诚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更好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办好第26届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支持外贸企业有序布局海外仓,加力促进风电装备、光伏、锂电池等产品出口,提高绿色贸易占比。高水平举办5·18经贸洽谈会、跨国公司江苏盐城行等活动,支持外资企业在盐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持续打造“投资盐城”品牌。 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鲜明标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将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积极做好“零碳+”文章,全面推进零碳产业园建设,强化绿电需求型产业项目招引,加快发展绿电制氢、绿色甲醇、绿氨、绿色航煤、绿色日化等绿色产业链,全力打造全球绿色低碳产业集聚高地。积极做好“能源+”文章,有序推进新能源资源开发和配套储能电站建设,探索布局海上“能源岛”,推动“风光氢储”一体融合发展,实现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的“2个2000”目标。积极做好“生态+”文章,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侵蚀性海岸治理,加强黄海湿地保护修复,高水平举办2025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坚持把产业升级作为重中之重,聚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扎实抓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聚焦汽车、机械、纺织、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开展“盐创新品”活动,全面发力新领域新赛道。放大国家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示范效应,举办光伏产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大会,推进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攻关等国家级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率先突破氢能、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储能3个成长型未来产业,抢占无人机、关键零部件、低空服务等新赛道,加快构建“3+X”未来产业体系。深化数实融合发展,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孙姝颖)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