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2来源:中国美协 |
手工为本——书籍装帧探索展及学术活动 成功举办
前 言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有先行者、探路者,在书籍装帧艺术领域,此为赋予手工书的使命。书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当载体具有相应的、独特的审美价值时,书便附加了艺术品的属性。 “手工为本”以手工书的探索精神为本,这是个扩大了的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探索手工为本的脉络和体系,为出版业的书籍装帧的多样化做贡献。手工书可以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前沿性、开拓性和实验性的特点,是当代装帧艺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书是为读者服务的,创意、设计语言、材料和形态都应体现在此前提之上,传达书籍的文化内涵,体现装帧艺术的本质是评审的基点。散发书卷气息、具有探索精神的展览是追求的目标。但愿我们离这个目标渐行渐近。
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主任 高荣生 2017.9.26 开 幕 式
2017年10月28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与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手工为本——书籍装帧探索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主任高荣生,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黄政,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四川美术出版社社长马晓峰,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副秘书长武将和部分委员,以及来自重庆市美协、广州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江西美术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高荣生、焦兴涛、马晓峰先后致辞。 本次展览自2017年4月开始启动,面向全国征稿,经过由插图装帧艺委会及会外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选,共选出入选作品197件,入选作者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和设计、出版单位,基本代表了当前手工书创作的水平。
手工书是一种通过对“图书空间”的设计与制作,将文字阅读和感官欣赏融为一体的艺术,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手工书籍体现了独特的魅力,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装帧艺术。西方的手工书有了作家艺术家的介入,使手工书成为热门的创作形式。手工书在中国的发展,也与文学、出版、设计和插图装帧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手工书创作具备跨领域、即兴合作、开拓性等特点。 这次展览的重要目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展览呈现出与以往书籍装帧展览不同的面貌。正如高荣生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作为探索性的展览,不求作品的完美无缺,而在于发现亮点,带有探索性与实验性的手工书其优秀的特质能够应用于出版物,在我们的根脉中探索书籍装帧的发展之路,为装帧艺术的多元化多样化做出贡献。”
学术讲座
2017年10月27日晚,作为“手工为本——书籍装帧探索展”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两场与手工书相关的学术讲座在四川美术学院小剧场举行。
第一场讲座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李啸非的《一部十七世纪的手工书:版画、园林和“观看程序”》。十七世纪初的晚明是中国古代书籍印刷业发展的繁荣时期,作为手工刊刻、雕版印刷的版画书籍,虽无手工书之名,却有手工书之实。在今天的艺术、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古代的印刷书籍,不仅可以深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更有可能汲取营养,引发创作灵感,激活当代手工书作品在多向维度上发展的可能。讲座以十七世纪初期徽州地区出版的一部版画手工书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印刷出版过程、所表现园林的图像空间、出版的目的,以及潜在的消费群体,并经过对园林遗址的实地考察走访,还原其原始建筑布局,最终由手工书概念出发,向观众揭示了十七世纪围绕书籍出版、绘画、园林营造而出现的一系列文化景观。
第二场讲座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教师谭坦的《七本书》。书籍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在欧洲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末现代主义开始,艺术家便已涉及书籍领域的创作,例如伯纳尔、康定斯基、马蒂斯和毕加索都是其中的一员。在关注西方艺术作品时,往往只了解到艺术家的画作,对他们的书籍创作却鲜有耳闻。讲座通过对近二十件书籍艺术作品的讲解,梳理了书籍艺术以艺术思潮的演变为脉络的七个发展阶段。涉及图文身份的改变、题材的突破、书籍艺术的美学追求及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 两场讲座在现场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也引发了对手工书在历史与未来、经典范式与新语境中的思考。 学术研讨会
2017年10月28日下午,“手工为本——书籍装帧探索展”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五会议室举行。与会者包括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和各高等艺术院校、知名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围绕当代手工书的概念、内容与形式、手工书的艺术教育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研讨会由插图装帧艺委会副秘书长、策展人武将主持。
插图装帧艺委会主任高荣生首先推出两个议题: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装帧艺术中的导向作用;二是手工书的艺术性与应用性。 插图装帧艺委会副秘书长武将通过展览观感谈及手工书的定位及其应用功能。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刘天舒对于此次展览与国内流行的“艺术家的书”有何区别提出了疑问。针对这一提问,本次展览的另两位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谭璜和金洪钢相继作出发言。谭璜简要介绍了备展的过程,指出展览的重点在于“手工”,“艺术家的书”主要是把书籍作为一种形态或材料使用,而本次展览提倡的一个目标就是遵循书籍艺术的内在关系,回到书的本身。在此基础上,注重与出版社的合作,关注对书籍本体、文本的理解,以及打破艺术与设计的界限。金洪钢侧重从上述层面中找到契合当代图书市场现状的方式,以及新媒体介入的可能性。对于这次探讨的问题,目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切入点,并非整个活动或者未来一系列活动的终极目标。作为中国首次手工书的探索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去尝试、探索其发展过程。
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翟跃飞、宋磊、苏海一在先后的发言中肯定了这次展览的学术定位和体现出的艺术水准,作为探索性的展览,看重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完美性,而应该允许试错,注重体现手工之美。手工书的艺术性和书卷气应该坚持,这次展览通过整个手工制作的过程,使作者对开本、材质、手感培养起深刻的认识。 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肖勇结合广州美术学院书籍艺术教育的状况,指出手工书的创作一定要考虑到与出版和社会的接轨。作为艺术创作者,不能自说自话,必须要了解、进入出版的流程,学会把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外界。
四川美术出版社社长马晓峰和江西美术出版社美编室主任梅家强作为参会的出版界代表,认为此次研讨作为出版从业者和艺术创作者的对话,显得弥足珍贵。当前中国的图书业面临着新的形势,例如出版量与阅读量的落差,无纸化阅读的冲击,阅读个性化以及发行渠道的改变,基于这些情况,手工书的制作要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便于读者阅读,同时保持审美的持久性。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喻军认为此次展览提出的从“手工”出发,回到书籍本身的策展思路很有必要,针对当前高校书籍艺术专业和出版市场状况,应当重视书籍的手工性特质,注重书籍装帧的文化品质。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教师谭坦分别从艺术家和高校教师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手工书的艺术性与大批量的商品生产并不矛盾,关于“手工性”的讨论,不应该转移我们对书籍内容的关注,应该鼓励大学生在形式语言和内容上进行探索,给市场和社会带来有益的冲击。
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李啸非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和文本阅读思考,对于本次展览的理念和定位提出了建议,并主张在专业课程中注重藏书史、阅读史和版本学的学习。 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于洪、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曹丹、上海美术学院教师王静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顾欣先后发言,就设计者在市场中的转型、手工书的教学类型、字体与文本内容的关系、书籍装帧的概念、文本的编排与应用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发言互动环节,来自各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也就各自感兴趣的方面同与会专家进行了积极的交流。 针对嘉宾们的探讨,主持人武将认为此次研讨会在手工书的创作方法和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方面涉及较为深入,作为艺委会主办的首次手工书展览,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全面的展示和梳理,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更有研究价值,就这一点来说,手工书的发展未来可期。
高荣生主任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再次阐述此次展览的意义,指出了有待于提高改进之处。他说:“插图和书籍装帧艺术的研究具有半文科性质和跨学科特征,‘书卷气’基于此而产生,当前的书籍设计中华而不实,缺少文化含量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装帧艺术的概念包含着创意性与工艺性,手工书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为读者服务是首要目标,探索手工书的量化有重要意义。本届艺委会成立以来,在书籍装帧艺术方面已开展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2015年的‘书卷承香——钱君匋及其同时代书籍装帧展’,目的是对书籍装帧的历史变革进行梳理,立足自身文化立场,确立发展方向和道路。这次‘手工为本——书籍装帧探索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探索手工书的脉络和体系,使之成为读者乐于接受的一种书籍形式,也为装帧出版的多样化承担探路者的角色,通过举办展览推出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作品,更好地推动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作品选登
《世道》陈曦
《编舟记》贺一凡
《瑞安县志》李文华
《一本书》苏听雪
《滚滚红尘》陈柯颖
《情感的向度》程奇
《P.M.2.5》喻丹丹
《艽野尘梦》张伯涛
《人体素描解剖》汪宜康
《水文学史》张瑄
《飞鸟集&采果集》李玲
《动物、圣诞、小土山、果实、小王子、有钱、驱邪》合订本 倪平
《Just a Joke》余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供稿 文/李啸非、编辑/杨雷、审校/咸懿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