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

"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7-11-12来源:中国美协

  2017年11月3日上午9点,由中国美术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承办,南京艺术学院、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局、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常州)、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上海)协办的“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江苏省副省长王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阎立,常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费高云,全国政协常委覃志刚,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中宣部文艺局巡视员、副局长孟祥林,文化部办公厅主任熊远明,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李保宗,文化部艺术司巡视员、副司长明文军,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文物专家谢辰生,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梁永琳,民盟中央宣传部部长曲伟,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全国政协办公厅外事局副巡视员汪岳波,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思源,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张耀钢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著名艺术家钟涵、张立辰、杜大恺、张祖英、马常利、陈履生、陆庆龙、秦剑铭、江可群。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俞锋,刘海粟美术馆(常州)馆长李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馆长朱刚,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上海)馆长钟经纬,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馆长张安娜,刘海粟亲属代表刘虬、张凤如、刘虹、刘蟾,中联部、工信部、江苏省文联、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的代表,刘海粟的亲友及弟子,文艺界、新闻界的朋友共同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光辉主持。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向刘海粟先生家属代表刘蟾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常州市委书记费高云、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分别为展览致辞,刘海粟先生儿子刘虬代表亲属致辞,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为家属代表刘蟾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为表达对刘海粟先生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吴为山馆长精心创作了刘海粟先生的雕像,在开幕式现场,雒树刚部长、王江副省长、阎立副主席、刘虹女士共同为吴为山馆长所塑的刘海粟雕像揭幕。


常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费高云致辞


  费高云代表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展览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回顾刘海粟老人的百年人生,他不拒古旧、不落窠臼、不守陈规,从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的创立到中国第一本美术杂志的创办,从开设人体写生课到推行男女同校,从十上黄山到晚年泼墨、泼彩画法的研究,他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先觉先行,展现了无所畏惧、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今天,我们共同回顾刘海粟的艺术人生,就是要传承弘扬大师的艺术创作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文化创新,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筑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吴为山代表中国美术馆全体同仁对所有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美术界而言,“不忘初心”特别是要对那些在中国美术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对他们的艺术、思想,以及他们在艺术教育当中为中国美术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进行梳理、研究,加以发扬,以便我们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把刘海粟独特的审美精神和他人生奋斗的历程影响下一代。同时还预告了中国美术馆将于春节期间,举办徐悲鸿大展,让那些为中国美术史发展、美术发展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的殿堂,为人民抒怀,为我们伟大的时代再添异彩。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致辞


  徐宁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向艺术展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她说,本次展览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个大师级的展览,精选了海老百余幅精品,为观众全面了解海老的艺术成就、领悟海老的艺术理念提供了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也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学习海老的创作态度、传承海老的创作精神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任务。我们江苏的文艺家将继承和弘扬海老的艺术精神,为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贡献我们文化苏军的独特力量。


刘海粟先生儿子刘虬代表家属致辞


  刘虬代表家属对主办、协办、承办单位及工作团队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特别提到,这次我们家属决定要捐三幅作品,其中有一张是1954年的油画《黄山云海》,一张是1980年七上黄山所题的满庭芳的辞令《云海天都外》,还有一张书法作品。他说:“你们可以体会一下,那几张作品的重要性。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多,可能对作品的背景情况不大了解,希望你们慢慢的欣赏,找出一些历史的根源。这样看会更加有意义。”


雒树刚部长、王江副省长、阎立副主席、刘虹女士为吴为山馆长所塑刘海粟雕像揭幕


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光辉主持开幕式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方,江苏常州人。刘海粟先生是20世纪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不囿俗规,高标个性,处处敢为天下先,创建了许多辉煌的业绩。在艺术上,勇于探索,融合中西。在油画、中国画、书法以及诗词,美术理论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他是我国当今画坛影响深远,誉满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晚年在海外参观、讲学和举办展览,播洒中华文明与友谊。1993年回国后,他在家属、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下,把一生收藏的古代书画艺术珍品和他一生的主要创作,全部无偿地捐给了国家。这是一件深受称颂的爱国主义壮举。



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分为三大篇章,展出久未面世的101件刘海粟书画作品。第一篇为“欲腾云上天都”,展出刘海粟28幅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以17幅泼墨泼彩与11幅油画展现了其艺术与思想的跃进。他将其眼中黄山、笔下黄山以及胸中黄山融为一体,呈现出正大雄浑的中国气派,有力拓展了黄山绘画的视觉空间与表现境地。


  第二篇为“今日荷花别样红”,展出刘海粟34幅中国画与2幅书法,其中国画题材主要为花鸟、山水,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水墨、浅绛、泼墨、泼彩等,堪称全面。其中一件巨幅手卷《清奇古怪舞天娇,风火雷霆劫不磨》完整呈现在中国美术馆8号厅,颇为难得,相信该作品将为观众理解刘海粟奇崛圆劲、深厚酣畅、强悍矫健、苍莽浑朴的中国画笔墨带来新的认识。


  第三篇为“神州尽在彩雾中”,展出刘海粟37幅油画作品,主要描绘的是中国各地风景。刘海粟一直倡导旅行写生,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创造精神也与各地自然风貌相契合,他成功地把西方现代美术的相关精华融注于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的探求之中,如黄钟大吕,不事雕琢,醇厚朴茂,值得一睹为快。


展览现场


  刘蟾女士介绍,本次展览同时还展出很多文献资料:有蔡元培先生的信函,大力支持我父创办的上海美术学校,有何香凝为组织抗日救护队事致刘海粟、王济远的函,有郭沫若为营救爱国学生事致刘海粟函,还有文化届救亡协会借用上海美专校舍作为难民收容所事致刘海粟函……等,以及习仲勋首长的题词:“沧海一粟,壮丽一生”。她介绍到,我父亲最早将中国文化艺术介绍到欧洲去,在德国等地区举办“中国现代画展”,演讲“中国绘画六法论”,以及1940年去南洋巡展募捐资金,捐赠给贵州红十字会以救国内难民等等壮举。一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祖国。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无论创作还是理论,个人抑或体制,刘海粟的实践和思想几乎涉及中国现代美术领域的所有重要方面。在筚路蓝缕的历程中,他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以喷薄的才情、无畏的精神,不屈的斗志和丰硕的成果,把可能变为现实,将要求转为行动,使革命的思想成为思想的革命,谱写了中国现代美术运动初创阶段的华彩乐章。如今,透过他的作品,我们依然可以洞悉华夏文化的深邃,窥见法兰西阳光的灿烂,感受生命伟力的崇高,礼赞发自灵魂深处的自信。那一片化机中的激荡浑厚和绚丽苍茫,将引领我们再次发掘审美的心性根源,把握自由解放的关键,从而于混沌中立定精神,放出光明!”


  殊为难得的是,刘海粟子女还将刘海粟创作的油画《黄山云海》、中国画《满庭芳(泼墨黄山)》、书法《毕竟西郊八月中》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又为中国美术馆馆藏的完善增添了力作。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8、9号展厅,将展至11月26日(逢周一闭馆)。



篇章介绍


篇一:我欲腾云上天都

卷首语


展览现场


  黄山,天下奇绝,是刘海粟先生的最爱。七十年间,他十上黄山,自塑了一代大师的人生传奇。于此,啸傲烟霞,吞吐泉林,与奇峰对话,和古松作伴。从写形悟神到以苍雄之笔墨写黄山之魂,刘海粟先生实践了从客观自然到艺术境界的升华。

  “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这是刘海粟六上黄山之后所写诗句,如果说,刘海粟六上黄山之前的作品主要在于“道法自然”,那么之后其作品更加突出地展现了“境由心生”的艺术理想。待到1988年第十次上黄山时,已是93岁高龄,此时,黄山至于海粟老人,相看不厌。从师到友,达到质的飞跃。他理解了黄山的真精神、真气质,那云海翻腾、荡气回肠的线条萦绕着苍松,在夕阳里,在紫雾中,似游龙,浩浩乎,气吞万里……海老随心所欲,炉火纯青!所谓“人艺俱老”是也。


展览现场


  该篇章展出刘海粟28幅黄山作品,以17幅泼墨泼彩与11幅油画,展现了其艺术与思想的跃进。他将其眼中黄山、笔下黄山以及胸中黄山融为一体,呈现出气象浑穆、玉宇澄清的宏大气派,与历史上渐江、梅清、黄宾虹等所画之黄山相比,凸显其独特的表现张力与美学风范,别开生面……为此,我曾作诗句云:“艺术叛徒胆量大,兴来往往欺造化。我欲腾云上天都,九龙盘桓为心画。”(吴为山)



篇二:今日荷花别样红

卷首语


展览现场


  师古人、师造化,以遒劲雄深、苍浑滋润的墨彩呈现出不凡的气度是刘海粟晚年潜心于泼墨、泼彩之妙法所致。张大千之后,大力探索泼彩画而声名显赫者首推刘海粟。他的泼彩山水、泼彩荷花等以泼墨为基础,结合中国画传统青绿画法,并糅合西方绘画的光色表现,斑斓瑰丽,气格雄浑,以率性与豪情彰显本性,自成一格。


展览现场


  刘海粟早年书法学康有为,自得法度。晚年沉雄拙厚,取古藤连绵之势,兼具钟鼎、碑石之意,不断深入古人堂奥,得其精髓,且以此融入绘画用笔中。故就一定意义而言,刘海粟所表现的大千万态已逾越客观物象,为书法结体线条的抽象意态所统摄,成为其心中艺术之象,也印证了“中得心源”的美学理论。1992年,我曾经聆听萧娴赞美刘海粟书法“得康有为真神”。大家知道,萧娴为康有为得意弟子,其对刘海粟的赞誉非同一般。

  1979年8月,刘海粟题诗曰:“毕竟西郊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今日荷花别样红。”此幅书与画浑穆苍劲,中锋直取,雄厚劲润,真气弥满。诗句乃刘海粟有感于时代巨变而真情流露的即兴创作,并特意有别于南宋杨万里的名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将其中的“西湖”改为“西郊”,“六月”改为“八月”,“映日”改为“今日”。这正合当时社会文化情境下知识分子扬眉吐气的精神面貌。


展览现场


  该篇章展出刘海粟34幅中国画与2幅书法,其中国画题材主要为花鸟、山水,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水墨、浅绛、泼墨、泼彩等,堪称全面。其中一件巨幅手卷《清奇古怪舞天娇,风火雷霆劫不磨》已经久未面世,将为读者理解刘海粟强悍矫健、奇崛圆劲、深厚酣畅、苍莽浑朴的中国画笔墨提供了蓝本。(吴为山)



篇三:神州尽在彩雾中

卷首语


展览现场


  在早年研习油画的过程中,刘海粟对印象派画家雷诺阿、莫奈,后印象派画家塞尚、梵高、高更,乃至野兽派马蒂斯等西方现代画家的艺术情有独钟。两次欧游期间,他全面观摩、领略西方艺术,进一步接受西方新兴画派的启发,摆脱了学院主义的保守性束缚。在论及后印象派时,刘海粟说:“后期印象派之画,为表现而非再现也,为综合而非分析者也。”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的观念不谋而合。


展览现场


  刘海粟潜心钻研中西绘画在色彩上的差异,立足于从更为广阔的审美视野中感悟本民族文化中的色彩美学,并长期致力于中国油画民族化道路的不懈探索。他的油画创作甚至大胆借鉴中国画中的勾勒法、留白法、皴染法以及泼墨、泼彩法的表现特点。即使在描绘物象轮廓时他也十分讲究中锋用笔,追求线条质量,宁粗勿细,宁拙勿巧,故而他的线与其他油画家的线迥然不同。他喜用普蓝、赭石等重色直勾对象,粗放拙朴,厚重华滋。每创新意,看似粗头乱服,奇肆泼辣,实得艺术三昧,并在单纯中展现出庄重坚实之美。他还善于将红与绿,棕与蓝,橙与紫等具有补色关系的色彩进行并置,获得痛快淋漓的视觉美感。刘海粟曾说:“大红大绿,亦绮亦庄。神与腕合,古翥今翔。挥毫端之郁勃,接烟树之微芒。僧繇笑倒,杨昇心降,是之谓海粟之狂。”宣示了一种古今交融、自信满满的艺术观,我们在欣赏其油画的时候,尤能感到作者创作时的澎湃之情。正因为刘海粟的油画具有强烈的写意性,因而创造出线条强悍、笔触沉厚、用色斑斓、境界雄阔的艺术特色,获得了审美格局的宏大气度。


展览现场


  该篇章展出刘海粟37幅油画作品,主要描绘的是祖国各地风景。“神州尽在彩雾中”,缘自我熟记的刘海粟先生上世纪70年代末自作诗:“一支画笔舞东风,点染梅花彻底红。更有新诗记今日,神州都在彩雾中。”刘海粟一直倡导旅行写生,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创造精神也与各地自然风貌相契合,并成功地把西方现代美术的精华融注于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的探求之中,如黄钟大吕,不事雕琢,醇厚朴茂。由此可见,刘海粟先生的油画民族化是形神相契的,不仅在方法,更在于美学风范。(吴为山)


作品赏析 


  1 刘海粟《黄山云海》,62cm×75cm,油画,1954年,中国美术馆藏 


  黄山云海是黄山独特的自然景观,置身其中犹入蓬莱仙境,令人神思飞越,浮想联翩。尤其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分所形成的彩色云海,最为壮观。《黄山云海》是刘海粟六上黄山所作油画,描绘的正是这一奇景奇境。刘海粟通过强化大面积的横向云、霞,以及因日光普照而生出的天空与云海交错之感,云气的流动与山石形成的团块相辅相成,又因山势向上而云气横流,显得整幅作品斑斓变幻,富有张力,气象浩瀚,有胸怀宇宙、吞吐大荒之境界。


  2 刘海粟《满庭芳(泼墨黄山)》,68cm×137cm,国画,1980年,中国美术馆藏 



  这是刘海粟先生七上黄山而以泼墨描绘黄山的代表作,题款云:“《满庭芳·七上黄山》:云海浮游,玉屏攀倚,天都插遍芙蓉。山灵狂喜,迎客唤苍松。七度重来无恙,记当年积雾沉。笔补天手,旋钧转轴,旭日又当中。凭高先一笑,齐烟九点,郁郁葱葱。正不知费却多少天工。无限筇边佳兴,都化作挥洒从容。龙蛇舞,丹砂杯底,照我发春红。庚申大暑,刘海粟年方八五。”其泼墨技法纯熟老辣、气势恢弘,墨分五彩,愈显云气蒸腾所引起的磅礴气势,近景以松梢为入纸处,以烘托云海的蒸腾厚重。远山以浓淡变化之墨泼出山之走势,形态各异,显示了高超的泼墨手法。在展现云海虚白之境中能得厚重之感,非宗师大匠不能为也。


  3 刘海粟《毕竟西郊八月中》,书法,100cm×50cm,1979年,中国美术馆藏 



  刘海粟性情旷达,乐观豪迈,他的书法在康有为、吴昌硕的碑学书风基础上,机杼独出,风格独具,更加雄肆朴茂,厚重苍茫,是碑学书风写意化的集大成者。《毕竟西郊八月中》书写内容是:“毕竟西郊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今日荷花别样红。一九七九年八月,刘海粟年方八十四。”内容取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动其中的两处,一处是“西湖六月”改为“西郊八月”,一处是“映日”改为“今日”,改动之处的文字更加贴近当时的情形。此时刘海粟老而弥坚,下笔有千钧之力,故而此幅作品能拙而生秀,墨色浓重处老辣厚重,渴笔飞白出能苍劲雄肆,全篇节奏变化自然丰富,深得中国书法写意精神。


  4 刘海粟《芭蕉》,137cm×68cm,国画,1982年,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藏 



  中国画《芭蕉》以没骨法画成,芭蕉枝叶全用书法用笔的方式写出,笔力雄强,厚重老辣。线条繁而不乱,气韵回荡其中。画面彩墨淋漓,鲜艳欲滴,显示了刘海粟非凡的大写意才情和胸有成竹的精准把握。这得益于他的泼墨泼彩在恣肆汪洋、放达无羁中形成的天姿风骨,也得益于他那圆融浑朴、凝重苍茫、具有钟鼎石鼓之趣的中锋运笔和以书入画的笔法意趣。


  5 刘海粟《白菡萏开初过雨》,72cm×44cm,国画,常州刘海粟美术馆藏 



  刘海粟喜以泼墨、泼彩之法画荷花,在大片泼墨、泼彩形成荷叶之后,再补以花瓣、荷茎、浮萍等,构成色块与线条的互动。《白菡萏开初过雨》是刘海粟泼墨大写意荷花的代表之作。题款云:“白菡萏开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刘海粟画。”此作以泼墨、积墨等手法,营造出水墨变幻之境,浓、淡、干、湿,自然渗化,变化无穷,凸显了作者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与雄阔的情怀。


  6刘海粟《东风吹开朵朵红》,94cm×62cm,油画,1960年,常州刘海粟美术馆藏 



  《东风吹开朵朵红》这幅油画写生之作是刘海粟油画艺术创作旺盛期的代表作,呈现出中国油画东方情韵的典型样式。他的油画写生多借助于对象所引起的激情,将对象的形神融入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生命情怀。此作既具有静物的写生性,又有中国花鸟画构图的特点,强调骨法用笔与疏密虚实。画面并不受自然光色的色相限制,而是注重主观色彩的意象发挥。画面笔触不仅趋向于金石用笔的苍茫浑朴,而且色彩的堆塑、涂写也具有写意的动势与神韵。


  7刘海粟《汉柏》,150cm×165cm,国画,1983年,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藏 



  刘海粟一生重视书法,以书入画是其重要的创作理念。他的书法厚重雄肆,与其国画精神一脉相连,都注重中锋用笔,倡导情感的生发,所有的笔法、章法都服从磅礴的感情需要,才能画出元气淋漓、气象雄浑的作品,其水墨画《汉柏》即具有如此风神。作者题款云:“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杜陵句,辄移此帧。癸亥秋刘海粟写岱庙汉柏,年方八八。” 刘海粟以一往无前、纵横奇肆的用笔,呈现出苍劲雄浑、老辣厚重的风格,画出了岱庙汉代柏树历经千年所独有的历史沧桑,彰显了铁骨精神。


 8刘海粟《曙光顶看始信峰》,60cm×80cm,1982年,油画,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藏 



  刘海粟的油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旨归,在创作黄山系列油画时更强调这一审美特征。他注重对黄山山光云雾奇幻变化之美的捕捉和以情融景、景随兴生的抒发,不拘泥于固定角度的西方式写生,强调写对象之生气,写主观之精神,这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透彻体悟和对中国文化的无比自信,也是其个人艺术能臻化境的内在缘由。其油画《曙光顶看始信峰》能将主客观融为一体,赋予作品浓郁的民族审美精神,把山景色彩简化为群青和靛蓝两大色系,间以少许表现树木的墨绿,通过笔痕之间产生的飞白形成云雾蒸腾的效果。虚实结合,强劲厚实,意态生动,具有“乱云飞东仍从容”的豪迈之境。


   9油画《外滩风景》,97cm×163cm,1964年,油画,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藏 



  油画《外滩风景》描绘的是著名的上海外滩,这是世界各地游客来到上海最爱游览的景点。刘海粟以自如的笔触挥写出恢宏壮观的外滩建筑群,红日照耀的天空和浩荡的黄浦江。画面结构紧凑、用笔厚实,具有整体的色调。他用线增强画面的力度感,突出桥的粗犷柔韧、刚劲果敢,用笔挟裹黏稠的油彩直接在画面上描绘黄浦江激荡奔流的气势,与建筑群的稳健形成了强烈对比。用笔的粗放与用色的浓烈,体现出刘海粟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印象派外光色彩结合起来的艺术追求。

(转自:中国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关山无限——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作品展”开幕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