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来源:中国美协 |
赵昆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美协西部少数民族高研班的创作水平,在中国文联大力支持下,8月5日至16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第五届西部少数民族高研班写生采风团”一行赴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采风写生。写生团由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杜军带队,中国文联人事部培训处处长薛长绪、中国美协展览部副主任孙同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曙光,以及从历届高研班中挑选出的18名优秀学员,书画频道、《美术家通讯》等媒体记者等组成。 写生团的第一站是位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简称新右旗)的莫能宝格达山,莫能宝格达山是呼伦贝尔草原上最高的敖包山,其民间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据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宝格达山原称“辉腾哈拉”(蒙语“寒冷”之意)。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古老的一支。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包括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3796人迁驻呼伦贝尔牧区,以防俄国人侵扰。其中275名巴尔虎蒙古人便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周边,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为区别这两部分巴尔虎蒙古人,便称1732年从布特哈地区迁来的为“陈巴尔虎”,即“先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1734年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则相对被称为“新巴尔虎”,即“新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巴尔虎人自古以来有敬仰大自然的习俗,他们迁到呼伦贝尔后改称此山为“都兰哈拉”(蒙语“温暖”之意)。后又图吉祥将此山称为“白音孟和”(蒙语“富饶长存”之意)。乾隆四年(1739年),新巴尔虎蒙古族开始祭奠白音孟和山,为了进一步表达崇仰之心游山改称为“宝格达乌拉”(宝格达山)并流传至今。 格达山从南向北由相同的三个山峰组成。每个山峰上建有用石头堆积的敖包。南峰上的敖包为主敖包,中峰和北峰为副敖包。南峰上的主敖包主要为男性祭拜点,北峰上为女性祭拜地点。男性牧民们三五成群缓缓走上坡度较缓的宝格达山,从远处看去,排成长队的祭拜牧民非常壮观,来到山顶后,牧民开始围绕着敖包走圈,他们各自拿着从家中带来的食品,主要是小米豆子,还有奶和酒,不断向敖包上散撒着食品,一边念念有词,绕完三圈后,不少牧民向敖包跪拜磕头,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吉祥如意。
过去草原上的人们见面很困难。因此他们往往借着祭敖包的机会,朋友、亲戚和恋人相会。改革开放以来,宝格达山的祭祀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有那达慕,而且还有商品交流、民族工艺品展示、歌舞表演、宣传科普知识、赛畜会等众多内容。这些内容对新巴尔虎草原的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今牧民多是驾驶汽车来参加草原盛会,骑马来的变得很少了。他们从各方赶来宝格达山下,把车停在山脚较远处,放置成放射状。靠近山脚是牧民们的帐篷,牧民们穿戴着各色蒙古族的长袍礼帽,这些长袍色彩样式都不尽相同,代表了不同蒙古部族,他们簇拥着走向宝格达山,熙熙攘攘,场面非常壮观。 当写生团到达时,先期到达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已经在敖包会上开始画速写了。他身着深蓝色的蒙古袍,捧着速写本,在人群当中画少年,画少女,或者捕捉老年牧民的形象,周围的牧民纷纷围上观看他的写生。写生团的学员们也散入到草原盛会中,他们寻找那些在服饰,外型,及精神气质等方面具有地域特征的蒙古族人物作为模特进行肖像写生。刘大为主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始终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多年来,他曾多次来到草原,被这些牧民的乐观、纯朴的情绪所感染,为他们画了大批的速写和素描肖像。这也成为刘大为主席不断创作出描绘草原牧民生活作品的情感与素材资源。刘大为主席每创作完成一幅作品都要写上画中人物的蒙古姓名,并和他画过的每一位模特合影留念。刘大为主席的言传身教让在场的学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作为一艺术家,只有不断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刘大为主席的勤奋和热情,也打动了每个学员,他们体会到只有大量的习作,才是提高绘画技艺的必由之路。
刘大为主席在宝格达山下画速写
学员在写生
学员在写生
8月6日,第五届西部少数民族高研班写生团来到位于海拉尔市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美术馆,在这里,刘大为、内蒙古美协主席周荣生等受邀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草原画派八省(区)美术高级人才培训项目”的学员们现场授课,两批学员们在现场一起观摩刘大为主席的人物写生课。
刘大为主席授课
刘大为主席授课
杜军副秘书长主持授课
写生课的模特是来自呼伦贝尔的歌舞团的演员,他们身着蒙古传统服装,展现了蒙古人民的典型形象。刘大为主席在现场作示范,他边画边给学员们分析在中国画创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他指出,写生课对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只有到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现场写生,创作的作品才会鲜活,具有感染力。刘大为表示,他多次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去考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挖掘蕴藏在生活中的美,切实地把对生活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作品当中,才能提升作品中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大为主席在课程示范过程中,始终没有停笔,满满当当的画了5张画,张张都形神兼备,神完意足,他精湛的写生造诣令现场的观众叹服,他声情并茂的课程使得学员们受益匪浅。 内蒙古美协主席周荣生表示,关注生活、重视写生是刘大为老师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刘大为老师用画笔记录了生活,表现了时代,并激励着许许多多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刘老师亲自为高研班的同学们现场示范,机会难得,希望学员们抓紧时间,珍惜机会。 在海拉尔的授课结束后,高研班写生团先后到柴河写生基地和阿尔山地区进行写生采风。 学员谬远洋表示,作为来自西南地区的学员,聆听和学习刘大为先生的现场授课和写生示范深感幸运。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地域风情和民族信仰都让我有着不同感动的体验,这样的采风写生体验给绘画语言的探索和艺术格局的开拓都有很大的启示。 学员文胜表示,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才理解了原始草原的力量和博大。它养育了各族人民、牛羊和山水,理解了牧民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渴望,这就是草原的真实生活和游牧文明。生活的真实变成艺术的真理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对生活的研究和理解。蒙古族人民传递的真善美,在刘大为老师现场写生和教课当中理解中国画艺术语言的独特性,近距离地学习了著名艺术家如何用艺术语言来表达对物象的理解。我们深入草原深处,挖掘和发现它深处的美,努力研究内蒙古传统民俗文化,体会游牧文明的内涵和意义。 学员柳风表示,自幼就梦想着到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自由驰骋,如今终于如愿以偿。满洲里到阿尔山由北往南沿途半个月的行程中,第一体会就是内蒙之大,草原之辽阔。当一人立足于草原上,时空概念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不再会察觉到时间的流逝,取而代之的是呼啸在耳边的风声与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他说,他生长在海滨城市,大海上熟悉的孤寂感竟又一次在内蒙的草原相遇,以往的一切绘画经验和技术都不再重要与奏效,画家观照内心之感受,回到原点体会自然启示,把自己完整地融入自然,去想象和描绘自然的神秘。
刘大为主席、周荣生主席、杜军副秘书长等与学员们合影
在奔赴写生地点的过程中,辽阔的草原上漫漫长路,采风团乘坐的大巴车上持续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吸引了采风团员们,在路途中,大家望着窗外茫茫无际的草原,了解草原狩猎游牧民族迅速崛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如何从部落首领到创建的幅员辽阔的汗国的历程。蒙古族的历史犹如广阔无边的草原一样,粗犷而不事雕琢的精神,大气磅礴的力量之美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写生团的成员。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