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评论 >

北人南画



2016-01-24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亚明

江南出才子,北国多豪杰。山水画家周晓光以北方汉子之胸襟,兼江南洒脱飘逸之思维,纵横笔墨山水之间,可谓得天独厚矣。


自幼受父亲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喜欢山水画,从少年起即从临摹入手,走上了自学之路。35岁时经罗工柳先生的举荐,投江苏省国画院,随我学画,至今已十七八年了。

塞外的风,沂蒙的雨,生活的磨难造就了他坚韧执著的性格。他懂得要想在人生之路、从艺之路获得“真、善、美”并不容易。条件再艰苦,他也从不放下手中的画笔,刻苦追求,矢志不移。他坚持走了20多年的自学之路。这是很难得的。 来南京后,晓光用了10年的时间面壁苦读,深入到中国画传统的海洋,师古人之迹,得前辈之心。范宽、郭熙的雄浑,董源、巨然的秀润,令其倾倒;夏圭的清灵、冷隽,王蒙的俊秀、苍茫,使他神醉;沈周的骨,石溪的韵,石涛的神,让他废寝忘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晓光笔随心随,不但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对中国画的传统理法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国画的本质性格是一种借物象而寄情抒怀的艺术,是主客一致的“意象”艺术,中国画家只想以一个主韵律来记录心中的某一个突出的印象和意念。中国绘画所以有别于西方绘画,就在于写胸中之逸气、意念、意象、意境、意趣,出于一笔现于一纸,得心,才能应手,得心应手才能见神气。他有一方常用的章,曰“一划门下”,从石涛上人的“尊授”论及“以一带万,一万归一”的理论中,受到了很大的启迪,影响着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 晓光先后六上黄山,三赴峡江,流连于长城内外,沉思于神女峰前,太白山留他忘归,武陵巴山常入他的梦乡,生活的积累,使他“得心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尝试以雄为骨,朴为气,情为脉,秀为衣的方法来表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激情,我们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到他的追求。 这是我第二次为晓光的画作序。看到眼前的这些画,我颇感欣慰。晓光对峡江情有独钟,曾多次画过描写峡江风光的长卷。《叠嶂西驰》,是他积十年之思、百日之功而完成的新作,八幅通景整体呈雄伟磅礴之势,气脉相通、浑然一体,分则单幅成画,有情有景、耐人体味。是近年不多见之佳作。晓光擅作大画,浑厚、凝重,以气势雄伟见长,性格使然也! 近年来他又学习以诗的语言去开发画的境界,在“简”与“疏”上做文章,常有飘逸灵秀之作。翠竹垂柳、村舍渔舟,杏花春雨、云气烟嵐,铺排宣泄出朴率天真、且清且奇的心境。《皖山清幽》《云山仙台》等几幅小品,是他的又一种尝试。 晓光已到中年,再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得浩然之气、舒胸中之情,必会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画风当会又一变矣! 1997年春节后二日于南京悟园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周晓光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2-03-02 13:03
上一篇:与时代对话——读汪廷怀先生书画有感
热点内容